中医药学的传承有特殊性。在民间,有许多中医“高手”就是通过师承的方式成长起来的,他们为当地群众解决病痛,在百姓中间形成了良好口碑。他们没有接受当代的中医药学历教育,不能像大学毕业生那样取得医师执业资格。最令人揪心的是,有的民间中医年事已高,他们的“绝活”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如果这些宝贵财富失传,实在是太可惜了!
在广东省,有一群“无证”的师傅,带着一群“有证”的徒弟,传承着民间中医“绝活”,这些师傅都来自于“杏林寻宝”活动。从2009年开始,广东举办了8届“杏林寻宝”活动,深入整理发掘散落民间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单方验方和特色疗法,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遴选出来,传承下去。
01
提到民间中医,首先想到的是山西老中医李可。
中医李可,山西晋中灵石人,从医五十余年,善用附子,在治疗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病上战功赫赫,被称为“救命先生”、“中医的脊梁”。
李可自言,一生所用附子超过5吨之数,经治病人在万例以上,垂死病人有24小时用附子500克以上者,从无一例中毒。因此他又被称为“李附子”、“中医在急危重症的最后一块阵地”、“中医ICU”。
中医一直被认为是“慢郎中”,治不了急病,但李可改变了人们的看法。广州一个七十多岁的心衰竭男病人,医院已下了病危通知书。家属找李可一试,李可用了破格救心汤,三天后病人就能下地了。
李老从医五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奔波于穷乡僻壤的山村之间,为穷苦百姓治病。李老深治民间病人疾苦,每天白天坐诊,晚上研读医书,搜集简便廉价的中医治法。他曾坦言自己从未在凌晨两点之前睡过觉。其一生所甚广,涉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科。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李老的特殊能力。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分别独创、研制出“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救治各类型心衰危症和多种危重急腹症,大获成功。国医大师邓铁涛评价他是“治大症”高手。
像李老这样高水平的中医,在民间不止一个。李老曾推荐过一位任姓老先生:“吾观此人对药物的研究,目前全国无出其右者”。任老先生常只身入山数月不出,过野人生活,自尝百草,多次中毒几乎丧命,其对中药药理药性的研究几近痴迷,《本草纲目》已被他翻烂了四部,已读第五套。这些高水平的中医药专家不被发现,经验不被抢救是一种罪过。
好在李可老中医出书收徒,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传给了后人。
2013年2月7日,李可仙逝,享年83岁。
河南中医名家李中玉,1969年师从全国著名张八卦外科第五代传人、河南近代四大名医之一李道州先生,接诊患者数十万,是社会公认的当代外科专家。研制有多种疗效确切的内服外用方药,先后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擅长治疗皮肤科疾病、中医外科疾病。传承和研制有多种疗效确切的丸、散、膏、丹,保持了专病、专方、专药的中医特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自己的学术风格和技术特色。
李中玉曾主编《中医外科病诊治彩色图谱》,运用多年临床亲自拍摄的典型病例实拍彩色照片取代了古医籍中文字加线条图以定病位的模式,真实的记载了外科诸病的部位、范围、形态、色泽等特色,图文互参、形象生动逼真,是中医外科教学科研工作者的良师益友,填补了中医外科学的空白。
患皮肤病10年的刘女士来自河南郑州。十年来,她试过各种方法,激素药膏、激光仪器、抗生素,光子嫩肤,青春痘总是去了又来。病情越来越严重,烦躁易怒、失眠,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在朋友的介绍下刘女士慕名找到皮肤病专家李中玉,经李中玉检查,面部、前额可见大量痤疮及暗褐色色斑,查舌红苔白脉沉滑,时常便秘,李中玉教授根据疏风活血、清热凉血的治疗原则,消风散内服结合秘制外用药,中药内服加外用调理整整33天,又辅助红蓝光治疗仪,还原了崭新的面貌。
类似的事迹,数不胜数。如今李中玉教授在河南国医医学研究院旗下同心堂中医馆坐诊并收徒,希望一边帮助病人,一边将自己毕生所学医术传承下去。
02
除了像李可、李中玉这样的知名老中医,民间更多的是一些默默无闻但医术精湛的高人,他们凭借医术福泽一方百姓,老百姓相信他们,但由于他们缺少现代医学理论,或文化水平较低,没办法通过执业考试,没有证,只能是一群无证行医的“非法行医者”。
比如民间中医汪云生。
他以前是木匠,中年开始研究中医。
一位普通农民为何爱上中医?汪云生说,他从小体弱多病,15岁时腰疼很严重,头上还长满了包,疼痛难熬。那时家里条件差,农村又缺医少药,他想到了中草药治疗。于是他跑去镇上找中医书籍,照着中医书,上山采草药,没有的就去买,给自己治起病来。
这次尝试不仅治好了他的病,也激起了他对中医的兴趣。那以后,汪云生迷上了中医,一有空就捧着中医书看。每次外出,他第一件事就是去书店“淘宝”,寻找中医书籍。
碰到邻居亲朋好友哪不舒服,汪云生就给人家把把脉。几次下来,周围的亲戚朋友都知道汪云生会看病。结婚后,妻子没再去过医院看过病;岳父身体很差,患有哮喘、头痛等慢性病,每次发病都是他去看;儿女身体有啥不舒服也都是他自己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经过多年自学,汪云生发现了很多“窍门”,总结出一套“经络通则百变散”的体系。百病从经络来,经络通可以化解百病。
三十年来,他给十里八乡的乡亲们看病,从不收费,也没有出现过任何问题。他说:“如果让我考医师证,我肯定考不来。”
现如今,他最担心的是自己潜心研究三十多年的技艺失传。很多人想向他学习,但大部分学了一段就放弃了,还有的人冲着赚钱来学的,被他拒绝了。“我年纪也不小了,子女都没有学中医的,很担心以后这个辛辛苦苦摸索出来的绝活失传。”汪云生很苦恼。
像汪云生这样的中医,在民间还有很多,他们大多由于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更多的因为其很少涉及全科,多是精于某一领域的专长,他们考取执业医师证显得更加困难。因此,他们散落在民间,成为了一名“非法行医者”,这是民间中医之殇。
03
自古以来,中医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师带徒。中医之所以能够发展至今,主要是靠一代代的民间中医传承下来。
中医药源自民间,中医药的许多理论和知识是在民间积累起来的,然后才从民间逐步走向殿堂、走向课堂、走向院所。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到民间去搜集这些即将失传的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然后加以总结和利用。
很多师承民间中医,他们没有专业行医,也没有将自己的医术传于后人,这意味着一种中国民间中医技术的消失。
这种损失,是整个国家的。
更让人无奈的是,这种悲剧每年都在重复上演。对民间传统医药尤其是传统中医的挖掘和保护已经到了“时不我待”的地步。
民间中医药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医药产生和发展的源头。比如我们熟知且在国际上认可度较高用于治疗白血病的青蒿素、三氧化二砷中医药,以及云南白药、片仔癀、三九维泰等中医药均出自于民间。但近些年由于保护不善,中医药的特色诊疗技术、方法都濒临着失传。
但是目前我们对民间中医及其知识、文献的整理、筛选做得远远不够。新中国刚成立时,我国居民每万人拥有6名中医师,而现在这个数据缩小了一半,变为了3/10000。
执业医师法的实施成为拐点,是因为在我国,民间中医师几乎无外乎依靠师承、家传、自学(包括久病成医)这几种途径。不管是哪种途径,没有经过系统的医学院教育的民间中医们,要通过标准化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而没有执业医师证书的中医们要继续行医,就是非法行医,一大批民间中医师因而陷入继续发展的绝境。
如果我们将这些特色诊疗项目能够整理出来50个加以传承推广,对于国人的健康而言都是莫大的贡献。这些手段一般是非药物、无侵入的治疗方式,其安全、有效、经济、舒适,优势是不是显而易见?
2012年11月,国家中医药局局长王国强在中国医史文献所成立30周年大会上也曾指出,一定要重视民间医药的调查研究、抢救挖掘。不要因为我们穿上皮鞋就忘记穿草鞋的了,别忘了我们也是穿着草鞋走过来的。
民间医术需后继有人,当务之急是,真正有效地解决民间中医的“合法执业”问题。
Copyright © 2019-2022 中国 中医传承测评网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南小街16号院内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1-3层 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108号千鹤家园1号楼 天津市滨海新区自贸区(中心商务区)宏苑12-1-101
教学基地: 1、北京市朝阳区化工路甲88号新国北京京官庄大厦2层南二楼 2、北京市昌平区南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市昌平区南邵镇卫生院,北京市昌平区南邵镇南邵村东)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358号 京ICP备15031914号-6
(以证件编号及有效期查询结果为准) (以证件编号及有效期查询结果为准) (以证件编号及有效期查询结果为准) (以证件编号及有效期查询结果为准)